2022-01-26 09:34:02
重庆男科医院 http://www.worldandchinese.org
19岁的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后,急诊科的医生默默的走到了医院的外面
手扶着墙,缓缓的蹲下,一个人躲在手术室外面的墙角里偷偷的大哭一场。
19岁的病人在自己的手术台上没有了生命的迹象……
他的内心此时该有多难受?用尽了毕生的本领却依然无法挽留一条生命,那种难以承受的沉重压力,他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求求你再让我试一次,我能救回来啊”,这种念头反复在他内心萦绕。可惜,人已逝去,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就是一个急诊科医生,或是说是一个医生的日常。医生也是普通人,不是神,无法保证每一位抢救的病人都能得到生还;医生也是普通人,不是机器,纵然面对多次死亡,也无法做到冷漠。
被手术失败所挫败的无力感,让他再次失去继续从医的信心,救死扶伤,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或许,这正是因为真实情感的流露。
“为什么我这么没用”!这是去年手术之后,急诊科的同事一直在抱怨的一句话。9月份时,遇见不明原因死亡,一家人两天之内猝死了三个,最后一名死者是一位6岁的女孩,他硬是摁了半个小时的心肺复苏,明知道已经没了希望,却还是不想停下。“她还那么小,为什么……”这成了他不断自责的一句话,那一夜,他彻夜未眠。
其实,当生命从指间逝去时,医生的无力感、心痛感、内疚感,并不比患者的家属少。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上演的这一幕再次触动我,“车医生连续48小时,做了三台手术。但其中一个病人却没有救回来,当面对镜头的那一刻,他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
“拼尽全力,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失误,可还是失败了。你付出的努力、感情最多的,往往是……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个……”语气哽咽的他,始终无法连贯的说完这句话。
更甚者,在面对手术失败时,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手术的细节处理的更好些,如果术后观察再密切些,如果术前的评估再精密些……这些都成了他们不断反问自己的话。尤其是对于刚刚入职的年轻医生来讲,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因而影响到自己当初从医的那颗决心。
“病人死掉,我就输掉”。医院的一名30多岁的住院医生,面对一位20多岁的严重外伤的患者,在采取了多种急救措施后,仍然没有救回来,于是从此便一蹶不振。
所幸的是,医院一位老前辈的话点醒了他:“做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年轻时代价小,做不了大手术,长大了代价更深”。
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医生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份心痛的经历。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不是谁不想好好医治,而是每一位患者,医生都会倾尽全力去救治,但需要理解的是,总有一些医学尚未达到的地方。
其实,作为一名医生而言,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而是在面对种种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时,却仍然不失去最初那颗从医的心,那份从医的热情。希望每一位医者都能勇敢,坚强面对一切,不忘初心。
作为抑郁症高危人群的医生,其实,他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无助、累……这或许也是他们的常态,他们也会死于不治之症。偶尔,我也会发一声牢骚:好累,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但等到下一位病人走进门诊,等到患者躺在病床上,等到手术灯亮起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毫无怨言的拿起手术刀继续奋战。因为,我们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