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推网

创新保护措施 保障后续利用

2021-11-16 11:15:20

红警下载 https://www.hongjing520.com/raxz/

  我国地大物博,畜禽遗传资源丰富。这既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基础、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威胁,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紧急启动了国家级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保存项目,组织全国26个项目承担单位围绕42个国家级地方猪品种55个类群遗传资源开展保护工作,项目涉及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覆盖近60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截至今年5月,整体项目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国42个国家级地方猪品种遗传材料全部收集保存入库,意味着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主任孙飞舟说。

  紧迫感

  地方猪种面临生存危机

  “每个地方猪品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蕴藏着丰富的基因资源,是我国生猪产业应对未来市场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地方猪品种因普遍具有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优势,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四川省地方猪遗传材料收集工作承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朱砺说。

  “然而,我国地方猪因受主产地区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多数品种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外种猪的大量运用和农民传统养殖的减少,使地方猪群逐渐被稀释,农村地区原有的成片养殖地方猪的局面被打破,地方猪演变为零星点状分布,普遍面临生存危机。”谈及我国地方猪面临的困境,朱砺十分担忧。

  对此,福建省项目承担团队负责人深有同感。“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对地方猪遗传资源的潜在威胁,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莆田黑猪作为福建省的一张名片,对其保护、繁育至关重要。在这个食品保健逐渐成为主导潮流的年代,通过保种将资源永久保存,才能保障后续的不断探索与开发利用。”

  近年来,随着“杜长大”等商品猪配套系的快速发展,地方猪品种生存环境受到挤压,保种需求愈加迫切。“尤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省份,生猪产业发展得越快,本地资源面临的形势反而更加严峻。”孙飞舟指出。

  形势紧迫的另一个原因,在保护方式上。“2019年以前,我国多数地方品种都是通过活体保护的形式,保存在畜禽保种场中,存在很多风险,畜禽动物疫病复杂,一旦爆发,就面临着‘断种’风险。很多地方遗传资源数量本就稀少,一个保种场被感染,可能就意味着资源的灭绝。”孙飞舟说。

  攻坚克难

  种质保护实现技术革新

  对于我国首次猪遗传资源材料收集保存工作来讲,面临的难题不少,在全国畜牧总站的统筹安排下,各省团队攻坚克难,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起初,在制作技术上,猪的冷冻精液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导致猪遗传材料保存技术严重滞后。”孙飞舟告诉记者,从2012年起,畜禽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开始进行探索实验,2015年实现了技术突破。“随后,我们为江苏、青海等地多家高校、企业和技术推广部门做了技术培训。超低温保存遗传材料技术,不仅能用于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更能够广泛应用于生猪遗传改良和生产实践中,此次项目的开展也让冷冻保种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畜禽遗传材料基因库保种是以零下196液氮超低温保存为主要技术的一种保种措施,我们先后开展我国牛羊等部分畜禽品种精液冷冻和个别品种胚胎保存,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对于猪遗传材料采集制作则难以系统有效开展。”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主任张晋青告诉记者。

  为此,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方式,不断学习,虚心求教,在对青海地方资源互助八眉猪的遗传材料采集过程中不断探索,掌握了技术核心要领,高质量完成了项目工作。“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些项目研究工作,进一步验证生产互助八眉猪精液质量及合理确定相关技术指标,制定发布了《八眉猪细管冻精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大大推动了该项技术在保种、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张晋青说。

  “精液的冻存是一个难题。”山东省猪遗传材料采集工作承担单位团队负责人介绍,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相比,解冻后精子存活数与活力差异大,地方品种精子抗冻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团队人员进行了10余次稀释液、抗冻剂的筛选试验,终于使冻精效果达到了预期要求。目前,团队已将该项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精液的冻存是一个难题。”山东省猪遗传材料采集工作承担单位团队负责人介绍,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相比,解冻后精子存活数与活力差异大,地方品种精子抗冻能力相对较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团队人员进行了10余次稀释液、抗冻剂的筛选试验,终于使冻精效果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目前,该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地方品种猪在环境高温时缺少降温设施,精液质量会严重下降,因此团队决定在高温季节来临之前完成任务。在3个保种场的积极配合下,团队完成了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3个国家级地方猪品种耳组织、粪便、纤维原代细胞、冷冻精液的采集工作,并送至国家家畜基因库保存,部分样品送于省内进行备份保存。此次工作实现了山东省国家级3个地方猪品种、家系的全面覆盖。

  除了技术突破,一些地方资源产区地理气候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如何实现遗传材料的高质量采集和保存,是工作的一大难点。“两年里,我们对四川省的7个地方猪品种进行体细胞的冷冻保存。其中,藏猪因其独特的品种特性和高原环境,是遗传材料采集最困难的品种。为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进入稻城采集藏猪遗传材料,团队于2019年10月初率先进行了藏猪遗传材料的采集。”对朱砺来说,采集工作的不易仍历历在目。

  随后团队成员先后完成了凉山猪、青峪猪、雅南猪、丫杈猪和成华猪等7个地方猪的遗传材料冷冻保存,实现了四川省地方猪遗传资源的永久性保存。“这将对稳定地方猪市场供给能力、生猪稳产保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朱砺说。

  安全保存

  守好保护最后一道防线

  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的记载,我国猪地方品种共有83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是支撑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遗传资源。

  据了解,这次国家级地方猪品种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工作,计划收集国家级保种场的42个地方猪品种、55个类群的遗传材料,包括冷冻精液35.25万剂,体细胞1.17万份,耳组织6480份。目前,各承担单位的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以前,畜禽遗传资源保存方式相对单一,就像把农作物放在田间观察,生长特性、适应性如何,动物也一样,活体保存是主要方式,但风险很大。遗传材料保存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帮助珍稀资源抵抗自然灾害的威胁。”孙飞舟告诉记者,遗传材料保存的优点不止于此。“随着气候、生长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畜种的选择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定期保种,相当于为品种的演变制定了时间轴,将为日后保种效果评价等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遗传材料收集好,更要保存好。目前,我国国家家畜基因库中遗传材料保存数量已超过110万份,其中猪遗传材料49万,占到了近二分之一。孙飞舟介绍,由于技术与其他畜种相比相对滞后,猪遗传资源收集起步较晚,但增速最快。随着项目的推动和如期完成,猪已跃升成为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库中保存数量最多的畜种。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速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