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08:50:23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5月31日,国家召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其配套支持的措施。
这一政策的发布再次引发了人口问题的关注高潮。尤其对于农村来说,一直被看作是人口的重要生产力,对于三孩政策,农村会有哪些反应呢?
一、“老龄化”与“少子化”
在人口问题上,一直有两个现象备受关注:一个是“老龄化”,另一个就是“少子化”,即低生育率。
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看,人口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口的结构,因为人口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更加明显。
生育率低会导致未来的劳动力下降,而劳动力下降,经济产值就会减少。而老年人增多,老人会拿储蓄进行消费,从而又增加了社保、养老等财政开支。
另一方面,小孩虽然没有生产能力,但却有着极大的消费需求,所以生育率不仅关系着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也关系着当前的消费需求。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无疑会抑制内需。
我们都知道,GDP通常由三驾马车来拉动,同时还是等于农业、工业加服务业的总产值。除此以外,它还是劳动力人口乘以人均生产力的总和。这么算下来,劳动力的人口数量的社会占比对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也是此次三孩政策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备受关注
为什么农村备受关注呢?
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农村在生育这件事上确实贡献很大。过去虽然一穷二白,但却并没有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农村的传统观念认为,多子即多福。所以家家都是兄弟姐妹好几个,在当时也是常态。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尤其在对待生育这件事上,农村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明显降低。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1.44,与城镇几乎持平。也就是说,农村人口的生育率已不再那么高了。而到“七普”时,2020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为1200万,比前一年下降了18%,比刚刚放开二胎时的2016年下降了33%,几乎成为了新中国有记录以来出生率最低的一年,按照这个数字推算中国的生育率目前为1.3,进一步降低,而且这个比例显然仍在持续下降。
生育率的下降,背后自然有很多原因:
1、收入虽然提高了,但购买力其实下降了。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人年轻人到城市发展,离开了农村和农业。虽然到城市打工收入提高了,但是总体生活成本也高了不少。不仅要支撑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还有教育、医疗等费用。所以,虽然收入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而养一个孩子也不再是“多一双筷子的事”。
2、年轻人观念的转变。
传统老一辈认为多子是多福,甚至过去农村有很浓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摆脱这种思想,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以前虽然孩子多,但是教育上却十分落后,很多家里的小孩都只上过小学,上过中学的寥寥无几。
3、高房价的压力。
过去几年,房地产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疯狂。房价远远超过了收入,高房价带给人们的结果就是一个家庭甚至两辈人的收入都压在了房子上,很多年轻人为了还房贷,男女双方都要去工作。本来养一个孩子已经很累了,再养更多的孩子实在无能为力。
三、生育意愿低背后的问题
表面看,生育意愿低是生活压力大,但实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其中之一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以前受户籍的门槛影响,很多农村人搬入城镇但并不能融入城镇。反而加重了负担。
其二就是行业的差距。不同行业发展不同,收入也有天壤之别。再加上现在的企业动辄倒闭裁员,就业环境很不稳定。
其三是城市的差距。大城市、超大城市拥有最优势的资源,往往发展更快,机会也更多。而相对小城市来说,资源短缺,人才短缺,经济发展更加难。于是虽然很多人搬到了城市,但因为没有合适就业机会,只好再次远离家庭,去到更大的城市去工作,再次形成了新的留守家庭,而这对于抚养子女来说又是一种困难。
还有就是就业问题。
其实比人口生育更应关注的是就业问题,因为人口生育毕竟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我们还尚有时间去应对,但就业却是迫在眉睫的事。且不说现在有多少年轻人都崇尚“躺平”,什么也不干,如果人口增加了,而就业环境跟不上,只会使失业率增加。
所以,种种原因加在一起,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对生育的反应也不再那么热衷了,而是更关注于当下的生活,毕竟养得起老,看得起病之后,可能才是放心的想生、能生和敢生。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