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2 10:50:02
投资项目 https://m.touzitop.com/ysjd/4644.html
出生在上海,家里至少有2套房。
这样的孩子,如今用“含着金钥匙”出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但是上海少年小张却命运多舛。
3年前就有人报警,一个11岁男孩跌入泥塘,救起后他却不愿回家。
后来是警方把他送回去的。
然而3年后,记者再找到他时,却大为震惊。
男孩不仅还在外流浪,而且住进了小区地下车库里。
14岁的他已经辍学3年,四处游荡还偷东西。
01“我想剥夺我父亲的监护权”
当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小张说,我想剥夺我父亲的监护权。
小张的童年,也曾有过快乐的时光。
那时候他家庭和睦,非常疼他的爷爷也还在世。
但是后来父母感情不和离婚,爷爷也在3年前离开人世。
年幼的小张被判给了父亲。
父亲工作不稳定,经常失业,加之家庭变故和本身性格的原因。
他变得阴晴不定,常常对小张拳脚相向。
于是年幼的小张一次又一次离家出走。
居委会知道他家的情况,劝解过很多次,也给出了诸多解决方案。
居委会知道他家的情况,劝解过很多次,也给出了诸多解决方案。
比如让小张独自去父亲的另一套房里居住,那里放着他爷爷的骨灰;
比如让小张去寄宿学校,这样他父亲眼不见心不烦,孩子也能有容身之处。
但是这些建议,都被他父亲强硬拒绝。
小张也曾求助过母亲。
但是母亲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继父并不喜欢他。
每一条生路都被堵死。
小张不得不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人生,住进了地下车库。
小张是未成年,不被允许赚钱,也无人接济。
上学期间他饿得不行,只能偷偷翻垃圾桶,吃同学剩下的食物。
他因此被同学排挤嘲笑,无奈只能辍学。
3年来,他为了活下去还偷过地下车库里电动车的电瓶、电池去卖。
曾经有开车行的邻居收留他,让他打工换钱,但是因为违法,被警方制止。
居委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出面调解,送他回家。
但每一次送回家没两天,小张又跑出来了。
他给记者展示了父亲殴打他留下的伤疤,触目惊心。
然后他对记者说出了那句话:我想剥夺我父亲的监护权。
一个孩子该有多么绝望,才会宁愿自己没有父亲?
他有爸爸,可他还不如一个孤儿。
02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是我听过最可笑的话
记者带着小张求助居委会期间,有一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
街道的两位领导,在听小张说被家暴被赶出家门后,却斩钉截铁地指责他:
小张,作为社会人,你说话是要负责任的!
他们坚决不同意小张的说法,并向记者多次表示:这不可能。
两位干部言辞之间,都将问题的根源指向小张。
干部说他去沟通过,小张父亲态度非常好,大门向小张敞开,随时欢迎他回家。
但是小张出现不到一分钟,他俩就会吵架。
这位干部还提到,小张去学校,没有同学愿意跟他坐一个桌,没有人愿意跟他玩。
干部们觉得,小张就是个问题少年,是他自己出了问题,怎么能怪父母?
这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出问题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的恶臭观念,实在是恶心到我了。
很快,两位干部被疯狂打脸。
当他们一行人到了小张家,干部问小张父亲:
他说你会打他是真的吗?
然后震惊所有人的一幕发生了。
小张父亲突然伸手就甩了小张一巴掌,小张本能站起来后退用手挡住了脸。
干部们出言制止过程中,又说了一句:你家暴是不对的。
小张父亲再次被触怒,从茶几上捞起一个物件就向小张砸去,然后恶狠狠地用脏话赶记者和干部们出门。
新闻的结尾,是小张暂时被安置在安保室里。
律师给了建议,鉴定小张父亲的精神状态。证实他没有监护资格之后,小张的母亲或者其他亲人,必须要承担监护责任。
从法律上来说,似乎合情合理。
但从道德上,我不得不发问:
这样对小张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即使能够摆脱恶魔父亲,可他依然会无家可归。
母亲改嫁,其他亲人如果过去愿意接纳他,他也不至于现在还流落街头。
这个结局,说真的还是让人很寒心。
未成年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仍然需要极大地改进。
用最有利于他们的方式去保护他们,而不是用冰冷的法律去约束。
道德和法律,都应该有温度。